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增长,将以私家车为主
工信部的统计显示,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已累计推广了1033万辆,突破了一千万辆的大关,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一个重要力量。今年以来,新能源汽车行业呈现出市场规模、发展质量“加速提升”的良好发展态势。
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在快速提升,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,3月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28.2%,较2021年3月10.6%的渗透率提升17.6个百分点。
从新能源汽车如今向好的形势来看,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已经从靠政策驱动转变为以市场驱动为主,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增长将以私家车为主。
01、目的地充电成主流充电场景
相比于运营型的新能源汽车,新能源私家车单车日均耗电量小,越来越多的私家车用户更愿意在写字楼、住宅小区等可长时间停车、便利性较高的目的地充电场景。
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(简称“中国充电联盟”)对消费者的充电行为进行了调查。私家车用户的时间敏感性不强,愿意享受峰谷电的差价。调查数据显示,私家车用户在特定时段(夜晚或上班时段)选择慢充桩充电,慢充桩的使用率为2.5%。私家车用户选择充电功率小于30kW充电设施的偏好高于其他类型用户,说明在7kW交流慢充充电场景下,私家车用户选择充电的意愿更强。
中国充电联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表示:“未来的发展趋势是,电动乘用车将以居民区充电为主,公共充电为辅,换电为补充。预计私人充电桩将占新增充电桩的65%,私人充电桩提供的充电量将低于40%。”
专家同样认为,电动汽车的最佳充电方式为目的地充电,比如居民小区、购物商圈、旅游区、酒店休闲等地方,可以建设交流慢充桩、小功率直流桩。
02、市场发展空间大
事实上,各地正在发力推动目的地充电的配套设施。以北京市为例,4月1日,北京市正式发布了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时期能源发展规划》。
《规划》明确要构建“以居住地、办公地充电为主,社会公用快速补电为辅”的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,形成车桩相随、场景互补、智能高效、安全便捷的服务体系。到“十四五”时期末,全市电动汽车充电桩累计建成量达到70万个。
随着相关政策的引导以及日益增大的市场需求,在写字楼等办公园区和居住社区建设充电配套设施,将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机会。
当前,针对目的地充电场景,图星科技已研发出了7kW智能交流充电桩和20kW-40kW小功率智能直流充电桩的两种目的地充电解决方案。
建设配备有交流慢充桩或小功率直流桩的目的地充电站,无需额外去做电力增容,利用现有的负荷就能够把充电桩/站建起来,并且充电速度适当,可以采用智能有序充电、共享充电、预约充电、功率动态调节充电等方式,基本满足车主目的地充电的需求。相比于建设大功率公共快充站,目的地充电站的投资成本较低。
场景:不同目的地充电场景的特征
1、目的地充电经营较好的场景是写字楼,其特点是单次停留时间长(6-8小时)、车辆行为稳定,且大部分情况下能避免油车占位。
2、其次是住宅小区场景,车辆行为稳定(停留10小时以上),新能源汽车数量相对好统计,车桩比可精确掌控,运营效率有保障,但由于公共车位相对紧张,场景封闭没有外来流量,目前整体平均充电量稍低于写字楼。
3、最后是商超场景,由于车流量大,停留时间短(2-3小时),车位过于紧张,容易出现油车占位的情况,导致整体平均充电量不稳定。长期来看,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,应用20-30kW小功率直流充电桩布设运营效果更佳。